上一页|1|
/1页

主题:政府主导下的“兼并重组” 更适合中国国情

发表于2009-03-26
 

前不久国家出台的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支持中国汽车产业进行兼并重组,并且为此还提出以“四大、四小”为核心的重组规划。应该说这是中国汽车工业50年来最为强势的一次兼并重组计划,围绕此重组计划,相关行业内人士开始了激烈的争辩,有关媒体称中国汽车企业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认为中国政府主导下的一场汽车产业大调整即将展开。

政府主导VS自由发展

虽然此次中国汽车产业间的兼并重

组是由政府主导,而不是市场自然发展的结果,但是在中国特定的经济环境下,由政府主导下的中国汽车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更适合当下中国国情,这是在中国特定经济环境下不得不走的一条产业振兴路线。

我们试想一下,在国内国有股份占据主导的汽车企业中,政府如果不主导兼并重组,几乎是不会有汽车企业因为经营不善而被动兼并的,因为他们背后都有较为强劲的地方政府或国资背景的单位来做支撑,如哈飞、昌河、东南、长丰和华晨都是这样的案例,即使资不抵债、即使已经发不起工资,企业也没有选择被兼并重组的权利。

同时处于较为强势地位的国内汽车企业,因为“收购”国内其他国有企业同样是一件繁琐,并且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企业所在地方政府一般会有较多附加条件),所以大多没有积极性,如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发生的两大兼并案例“天一重组”和“上南重组”,都不是市场自然发展的结果,前者是由外资企业丰田撮合的,而后者更是有国资委直接领导出面直接参与的重组案。

虽然政府主导下中国汽车企业间“兼并重组”有着种种弊端,但是这却是中国汽车企业做大做强的唯一可行性路线,如果单纯依靠市场原因,自然发展,恐怕中国汽车企业十年后依然是散沙一片,不仅仅不利于走出国门,积极开发全球汽车市场,更有可能保不住国内仅有的市场份额。

兼并重组VS做专做强

在国家发布鼓励企业间兼并重组的信号后,有部分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大型汽车企业目前阅历较浅,还不具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的整合能力,应该鼓励企业做专做强,在各自所擅长的领域做出成就,强大后再通过兼并重组来做大。

汽车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技术主导型产业,对于技术的投入,规模化的生产是降低技术成本的一个主要方法。虽然在数字上看,国内“四大、四小”八家主要汽车企业集团,年产销规模都已经不小,但是众所周知,国内汽车企业集团目前的产销数据都是依靠其与外资所成立的合资公司来支撑的,而如果分析国内汽车企业完全自主车型的产销量,则十分可怜,如一汽红旗+奔腾也不过刚刚5万辆,上汽荣威+名爵还不到3万辆,东风,广汽和北汽都还没有完全自主的乘用车品牌。

而自主品牌的发展壮大,更代表着国内汽车企业的未来,因此,从自主品牌的角度上来说,国内汽车企业还很弱小,在国内竞争环境日益白热化的今天,必须通过和国内其他企业的联合,来获得规模效益,从而在采购,生产和技术投入上降低成本,为上市新车增强竞争力。

因此,国家公布的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中的“兼并重组”是针对自主品牌的发展壮大来要求的,而作为生产为主的合资企业来说,兼并重组没有任何意义。而自主品牌普遍较低的产量使得任何一家公司都无法获得规模效益,通过国内自主品牌之间的联合重组,即能降低生产成本,还能获得国家的政策支持,同时增强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所以,中国汽车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势在必行。

总结:中国特定环境下的经济政策决定了中国汽车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必定背后要有政府来做推手,而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品牌力量的弱小也注定需要联合才能获得与外资品牌竞争的可能,因此,中国政府主导下“兼并重组”是在中国国情下振兴汽车产业的一条最佳路径。

上一页|1|
/1页